陨石赋  天山客王宇斌作 天维几度?宇宙无垠。慈覆万有,气凝元精。悬则垂光照夜,陨则射玉流金。行则从道通圣,静则抱朴怀仁。无方世界,多烨烨之群星也!  陨石乃太空之圣礼,造化之基因。鹊桥之基石,远域之来宾。气层如罩,屏障非严;地球亦星,轫道可循。孰屯孰聚,天体非常,或静或动,物变无伦。或曰牧夫移位 飞马离群;天箭中的,金牛落尘。青梗峰女娲所炼;紫掖台魁星荐存。记入《山海经》之故事,《淮南子》之览冥。蒲松龄之聊斋,《五行志》之所云。其精也,陈之峰;其文也,忘于滨。几颗星火, 可燃燎原之势;一天星座,若昭赤子之心。鉴沧桑,何多遗梦大野?存灵幻,孰曾毗邻北辰?金刚陨,非同石墨;橄榄陨,斜方结晶。球粒陨,千形万状;玻璃陨,五花八门。含磁性,恒志胜铁,储能量,酝德益身。圆融后超常比重;烧蚀中印带条痕。坚实而硬凝精华;高密而抱质清音。或尔为爱摧碎,奔电归真。熔壳非泪,砸坑在岑。灵幻所附,任其风搜雪盖;沧桑入相,何惧日曝雨淋。一瞬而精贯苍穹,一悟而炼化自身。一划而乌啼月寂,一震而石破天惊。玉碎时,依然质朴;涅槃处,璀璨奇文。行多少光年, 为此瞬间绚烂;燃无量热情, 证以永世坚贞。本心愿,许个精彩绚烂;流星雨,唱出闪烁缤纷。 噫!放下凌霄尊贵,超脱醒世灵魂。是以瑞彩飞临而光匿,山烟送晚而可寻。天福镌刻而未了,珠串穿合而亦亲。吉星所罩, 馈宇宙之能量;神坛未离, 叩天籁而欢欣。许愿台,策发心力;能量馆,鉴宝收珍。 微元素,健康加持,稀世珍,天价传闻。一块宝之,当为清虚案前之供养也。 玉石赋 天山客王宇斌作 美石谓之玉,美玉出昆岗。漠漠冰河远,悠悠岁月长。苍水初含,云根漱其瑰宝;烟皋乍见,天地韫其玄黄。石髓潜凝,结体岩阿;山灵胎息,静匿云床。心质透闪,何为络纹抱璞?英华内敛,必将吐曜含章。至若冰雪成姿,明华万有;且夫霓虹炳焕,妙酝非常。里愈画工之妙,炼色明霞;皮超锦匠之绘,散珍大荒。盛宝希声,应运而现;神物韬晦,寄水中央。抱清越之奇声,默然寓奥;待和氏之知遇,岑寂何妨?缜密坚白兮,知其大美难隐;砺道纯青兮,问其育德何方?黄帝盘中,饮玉膏而增寿;青梗峰下,有真人兮彷徨。史传呈珍帝舜,瑶池定情穆王。喜伴文人寒庐,亦享豪贵高香。周礼祀天,精雕祭器;历代飨神,献举玉觞。祭东以青圭,礼南以赤璋,祷西以白琥,祈北以玄璜。惊世无多,小琢为连城之壁;灵异有证,霞印起丽天之祥。或能含玉以镇暑,或有缀珠之霓裳。奇有含香之琥珀,闪有流彩之明铛。神光骇瞩,晨起而荧荧照室;妙思难述,夜赏而皎皎带霜。似琼英之发色,重器流苏浮影;或烁日而生辉,珠宝点缀新妆。温润合德,“三礼”初成玉论,含贞鉴古,千年考证辉煌。     比德之佩,君子相亲一世;云轩至宝,霸主符令八方。昭昭静置,夺目而檀台照影;蔼蔼萦窗,酝福可延辉冥堂。妙得七色,郁然无价;贵秉八德,无气而芳。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质地紧实,慧眼可详。通灵避邪,忠之方也;抱实存真,智之所藏。含贞葆密,洁之方也;瑕不掩瑜,其信可彰。声清质朗,诚之方也;养性延年,博爱无双。顽于外,直见本真;美于内,不事张扬。温粹羊脂,实乃玉之极品;莹逾白雪,叹其光射天狼。     历代名贤,让其精华显赫;大国工匠,使之道妙昭彰。仙意碾琢,可见精绝灵韵;鬼工镂刻,斯得瑰玮琳琅。高古者雕工朴拙,秦汉时雄浑大方,明清时玲珑剔透,近代者完美精良。暖日生烟,对之参悟禅理;轻光照夜,摹之怡享清凉。灵幻生命,一涤尘目;凝固艺术;鄙夷轻狂。选取士者除贪任能,求宝者以福聚祥。豁达者因寄所托;作假者难掩虚诳。人养玉,灵气似可盘活;玉养人,弱体潜增刚强。合和乃玉石之精髓,延禧为玉德之伸张。比德者佩玉,友玉者福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文人怀瑾,誉满华章。拥有而蓄涵元气;佩戴则凝重端庄。离离星辰,洵是玉之精魄;渺渺银河,似为玉之云乡。其为补天之所遗,出于炼石之娲皇。求石者求实,远玉者愚盲。知玉而识潜质,佩玉而神气昂。和阗美玉,至美之国石也!
·《秋游赋》 [2020-11-19]
·香囊小赋 [2020-09-04]
·肇庆行吟赋 [2020-03-02]
·黔灵踏月赋 灵馨儿作 [2019-07-30]
·汴菊赋 [2020-02-09]
·春雨赋 吴凡作 [2019-07-30]
·兰花赋 作者王宇斌 [2019-06-11]
·妖魔山赋 [2019-04-01]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炎黄赋》作者范曾

编辑日期:( 2013-05-15 07:07:37 )  点击:9002次  来源:天下心

 

《炎黄赋》作者范曾
 
 
     莽莽天宇,八万里云驰飙作;恢恢地轮,五千年治乱兴亡。邙砀①脊脉,逶迤远连昆岗;河洛清波,浩荡奔注海澨②。涉彼洪荒,文明肇创;万代千秋蒙庥③,厥功在我炎黄。曩昔混沌未开之时,含哺而无釜甑④,结绳不见文字。伐檀有人,莫及舟车;蚕桑未采,何来垂裳。《礼》云:“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伟哉炎黄,据天地之大德,值阴阳之交会,通灵鬼神之际,会道五行之秀。礼行赤县⑤,情系苍生。仰畏天,俯畏人,惟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⑥,始终如一。不蔽奸佞之谗,不用取容之士。天下咸归,百姓安乐。是以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风雨博施,万物得和以生,得养以成。
    嫘祖,黄帝之妃,始创黼⑦织;仓颉,黄帝之臣,以立文字。炎帝之女精卫,衔石而填沧海;炎帝之臣夸父,逐日以迎霞光。乃神乃人,惟载远古;是传是说,宜辅信史。岁月迁流,穷奇斯生,涿鹿风云突变,域中归于一统,百族聚为中华,自中原而滂沛十方。从兹以还,历三代二千余年而入于秦,再历二千余年而有今。天不欲亡我中华,必不亡中华之文化。中华文化,有源以之开流;神州百族,有秩以之共理。炎黄脊梁,遍列九州;姓氏血脉,扬辉全球。龙从云起,先民图腾,乃往昔五千年文明之大标识,亦兹后亿万年之大旌纛(dào)。大道之行,讲信修睦,故国之兴,端赖和谐。宇内各族,世界侨属,齐献瓣香,恭祭先祖。历万万代,共众芳之所在,固信美而永驻。刻石再拜,以颂以祷,斯馨无恙。                                    图中的炎黄赋碑现于炎黄广场(郑州)                  
范曾于抱冲园 丙戌冬
注释
①邙砀:北邙,山名,在洛阳北;砀(dàng)山,在安徽省。②澨(shì):水涯。③庥(xiū):休养生息。④甑(zèng):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⑤赤县:指中国。⑥悫(què):诚笃,忠厚。⑦黼(fú):古礼服黑青相间的花纹。)(máng)
最新注释
1、莽莽——广袤无边貌。
2、飙作——飙,疾风、狂风;作,兴起。
3、恢恢——宽广貌。老子《道德经》:“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4、“邙砀”句——邙,邙山,位于河南省西部,东西走向。西段渑池县北仰韶村,以出土新石器文物著名。东段称北邙山,多古代帝王陵墓。砀,砀山,在河南永城县东北。邙、砀二山地处文明发轫地的中原,且山脉绵延,故云“远连昆岗”。昆岗,即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长约2500公里。高峰有慕士塔格山(7546米),公格尔山(7719米)等。多雪峰、冰川。
5、 “逶迤”句——逶迤,绵延不绝状。
6、河洛指黄河与洛水。 ——
7、海澨澨,水涯。屈原《九歌·湘夫人》:“夕济于西澨。”——按,以上四句似为“景语”,实亦暗寓中华民族不断蕃衍、发展、壮大,终归一统的作意。 ——
8、洪荒——谓远古时代混沌、蒙昧的状态,亦泛指远古时代。谢灵运《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详观记牒,洪荒莫传。”
9、肇创开创、创始之意。 ——
10、蒙庥——蒙受恩泽。庥,庇荫;保护。
11、厥功——厥,其、此;代词。
12、曩昔句——曩昔,犹言往昔。混沌,亦作浑沌。古人想象中世界开辟前的状态。《白虎通·天地》:“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13、含哺——口里含着食物,语出《庄子·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形容上古时代先民们的简朴生活。
14、釜甑泛指民用的炊具。《诗经·桧风·匪风》:“请能烹鱼,溉之釜鬶。”疏:“鬶是甑,非釜类。烹鱼用釜不用甑,双举者,以其俱是食器,故连言耳。” ——
15、“结绳”句——上古无文字,结绳以纪事。《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书契,指文字。契,刻也;古代文字多用刀刻,故名。
16、“伐檀二句——伐檀,语出《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坎坎,伐檀声;伐,砍伐;檀,木名,非如《诗经》中所指“木可为车者”。——此二句意谓在华夏文明肇创期,虽不乏伐檀之人,但仅仅以俟世用,尚未发展到“制舟车”的文明阶段。 ”
17、“蚕桑”二句——垂裳,语出“垂衣裳而天下治。”(《风俗通》引《大传》)按,炎黄以前的时代,文明的创发尚属低级阶段,故云。
18、《礼》——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西汉初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其所记录者皆为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西汉初,刘向编定《礼记》130篇。戴德辑录的称《大戴礼记》,原有85篇,现存39篇。戴圣辑录的称《小戴礼记》,共49篇。有《曲礼》、《礼运》、《中庸》、《大学》、《乐记》等篇,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再传、三传弟子所记,即为现在通行的《礼记》,东汉郑玄曾为之作注,唐代孔颖达亦有注本,是研究我国古代礼制、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19、“故人者”句——天地之德:古人认为天地有好生之德,且效法的都是无私、仁爱的精神,所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所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其旨一也。故老子《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阴阳之交:阴阳,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易经》中所有卦象的变化皆归结为阴阳二爻的变化,以此来说明一切自然与社会现象。又,古人认为人乃秉气含生者中最灵异者,故有人为天地阴阳交合而化生之说。?摇?摇鬼神之会:古人认为,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人活在世上,魂魄附身支配其活动,但不对他人构成影响。然而,一旦人死后灵魂所变的鬼却会对其亲朋或他人产生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命运。至于鬼魂起何作用,则取决于他本人在世时的德行表现。据《淮南子·汜论训》载:“炎帝于火死而为灶。”高诱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这就是说,由于炎帝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由于火能给予人类以温暖、光明、能源(屈原始称温暖的太阳为“炎德《远游》),对人类至关重要;在远古先民的观念中,火与太阳同源,日为火之精,故炎帝死后又“升格”为“太阳神”。在陕西宝鸡市内,至今仍存在着历代新建的火神庙,各县、乡几乎都有火神庙或太阳神庙,当地百姓每年都要在此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纪念这位为民造福的“人文初祖”。?摇?摇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了五种基本物质,同时也代表事物的五种基本作用、功能、属性和效果。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形成“相克”、“相生”的关系,构成了万物的变化发展。“五行”说是古代中国人探索世界万物包括人自身起源的一种最基本的观念。——以上数句为作者拈举《礼记》之语,极赞伟大的炎黄二帝肇创吾华的如天盛德。
20、赤县邹衍创立“大九州”学说,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此指地处中央而非指国名”。简称赤县。 ——
21、苍生——本指草木生长之处。《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孔颖达疏:“旁至四海之隅苍苍然生草木之处,皆是帝德所及。”后借指百姓。
22、宽仁恭俭——儒家所强调的人们修身的五种德行。宽,宽厚忍让;仁,包括孝悌、仁爱等;恭,恭敬;俭,勤俭。
23、忠恕诚悫——儒家伦理思想。“忠”要求待人真诚,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要求推己及人,己所不愿,莫强加于人。孔子认为“忠恕乃实行仁政的方法,其特点是“能近取譬”,即每个人以自己作为比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贯穿孔子全部伦理学说中的重要思想。?摇诚悫:悫,诚实。诚悫,为儒家的道德范畴。意为实践道德原则需要真心实意、一心一意。 ”
24、“不蔽”句——蔽,蒙蔽;奸佞,小人;谗,在别人面前说他人坏话。
25、取容——犹言取悦,谓取得他人的欢心。语出《吕氏春秋》:“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绎欤?”高诱注:“容,说(悦)也。”
26、咸——副词,全,都。
27、列星列星,即群星;罗布在天上的星星。 ——
28、“万物”句——语本老子《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谓道化生万物;而万物的化生,是由道生出一种气。这种气又化生成阴阳二气;二气不断地交合,相激相荡,于是产生和气。阴阳二气不断地交合、激荡、创生,于是繁衍万物。
29、“得养”句——意谓万物受到日月雨露的照拂、滋润得以生长。——以上数句盛赞炎黄欲使天下后世、子孙氓庶、勿罹灾眚、咸归生长的仁德,以及炎黄“博赡群生,资育万类”的巨大功绩。
30、嫘祖——即蚕神,亦称蚕丛、青衣神。本为西陵之女,后当上黄帝之妃。刘恕《通鉴外纪》云:“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所谓先蚕,是指最先教民育蚕治丝之神,故嫘祖又叫“先蚕”,亦称“蚕母。古代蚕农之家必祭祀嫘祖。 ”
蚕神又称蚕丛、青衣神。相传周时,蜀地有一侯爷名“蚕丛”,后为蜀王。据《蜀王本纪》载:是时人民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蚕丛遂教民以种桑养蚕之术,乡人感其德,便为他立祠祀之。其祠庙遍于蜀地,十分灵验。蚕丛巡行郊野时,常着一身青衣,故俗称“青衣神”。
31、黼织——黼,古代礼服上白与黑相间的花纹;织,这里主要是指在原始手工阶段,先民们利用葛藤、大麻和韧皮纤维等原料进行的简单纺织。从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葛布残片看,属罗纹组织,经向密度约每厘米10根,纬向密度每厘米13—14根。钱山漾出土的麻布是平纹组织,经向密度约每厘米23.6—30.7根,纬向密度约每厘米16—20根,足见在五千年前,我国的葛麻纺织技术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32、仓颉——创造文字之神,一作苍颉。《世本》云:“黄帝使苍颉作书。”《说文解字·自序》云:“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蹄坑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史,即指史皇。其实,仓颉只是无数文字创造者的化身与指代性符号而已。在传说中,人们将文字的创造、发展与完善,均归于仓颉一身,尊之为仓帝。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一个里程碑,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故《淮南子·本经训》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诱注:“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苏东坡亦有“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石苍舒醉墨堂》)之句。
33、精卫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炎帝之女,游于东海,溺死海中,化为精卫,住在发鸠山上,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自呼其名:精卫精卫。常衔西山之微木细石,誓欲填平夺去她生命的大海。 ——
34、夸父古代神话传说中著名的巨人,炎帝之臣。据《山海经·大荒北经》及《海外北经》载,夸父以两条黄蛇作为耳饰,手持黄蛇两条。夸父欲追赶太阳,在禺谷赶上时,已焦渴难当,遂饮干黄河、渭河之水,仍未解渴,便欲北饮大泽;未至,中途因干渴而死。其杖化为一片邓林即桃林)。——作者拈举以上两个颇具浪漫色彩的著名神话,旨在盛赞远古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雄伟气魄。 (——
35、“乃神”四句——此四句充分体现出范曾先生对传说时代的通识睿见。从神话的初始形态来看,是以氏族、胞族部落的口耳相传为特征的,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但在历时性的流播中,难免会有增饰、加工,以致出现越来越多并行不悖的矛盾。再者,我国古代的文字与神话传说都带有明显的自发倾向;由于复杂的象形文字系统发展相当缓慢,无法及时记录野蛮与文明时代之交的神话,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神话,自然与其原初状态相距甚远。当年司马迁作《史记》,以黄帝开篇,对炎帝则避而不论,因“百家言黄帝,尚且“文不雅训,荐绅先生难言之”,足见太史公在处理上古材料时那种治丝愈棼只好避而不谈的无奈心情。从这个意义上说,神话固非信史,但我们亦不能将其视为荒渺无稽的呓语,通过史籍中所记载的种种神话传说,我们分明可以体识出“乃人乃神”的远古祖先的“其功如天”与“万世同仁”,进一步激发起我们对艰难的文明进程的追溯与反思。
36、“宜辅”句——意谓出现在史籍中的传说抵牾万端,未可尽信,却能辅助我们对信史正史)的理解。(
37、穷奇——古代对凶恶之人的称号。《左传·文公十八年》:“少皋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摇按:据《淮南子·天支训》载:东方神国的天帝为太皞,南方神国的天帝是炎帝,西方神国的天帝是少昊,北方神国的天帝是颛顼。中央神国的天帝是黄帝。其佐神为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当时,四方天帝反对黄帝,神国大乱,黄帝派兵打败四帝,恢复了神国秩序。(见《蒋子万机论》)此处范曾先生约略言之,以免误解。“穷奇”泛指不和谐的因素,不一定依“淮南子”之说。
38、“涿鹿”句——《绎史》五引《新书》云:炎帝与黄帝各有天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又据《龙鱼河图》载:蚩尤兽身人语,率领魑魅与黄帝作战于涿鹿。蚩尤作大雾弥漫三日,黄帝军皆迷失方向。黄帝令风伯作指南车以辨四方,才突破雾阵。《黄帝战法》、《山海经·大荒北经》、《云笈七签》亦有类似记载。范曾先生以“涿鹿风云”一语,约略言之,用意如上。
39、域中——中国的别称。《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
40、“自中原”句——中原,古地区名,即中州、中土,以别于边疆地区而言。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先秦时期的雒邑(今河南洛阳)和陶(今山东定陶)曾被称为天下之中。其后华夏族活动范围扩大,而古豫州仍被视为九州之中,故称此地为中原。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在南北分裂时期,常以此和江东、江左等词相对称。?摇?摇滂沛:波澜壮阔貌。《楚辞·九叹·逢纷》:“波逢汹涌,濆滂沛兮。”按,自阪泉之战后,中原地区几个有势力的部族集团开始结成以黄帝为首的大联盟,黄帝继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华各地疆土,并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滂沛句指此。此后,各族交浸杂处,接触频繁,“华夏”这一统称亦渐为各族所接受,“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观念开始形成。 ”
41、三代——指夏、商、周。夏朝(公元前2100—1600年),商朝(公元前1600—1028年),周朝(约公元前1027—256年),约772年。秦朝(公元前221—206年),故云“历三代二千余年而入秦”。秦统一六国于公元前221年,故云“再历二千余年而有今”。
42、“有源”句——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43、“有秩”句——谓中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融融泄泄。
44、“龙从云起”句:语出《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图腾:印第安语,意为“彼之亲族”、“种族”等等。图腾信仰与母系氏族社会共存。那时,图腾信仰是占有支配地位的思想意识。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的血缘关系,每个氏族发端于这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因而它成了该氏族的共同祖先和保护神,成为该氏族的徽号、标志和象征。也正因此,图腾崇拜成了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图腾信仰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在近代某些部落和民族中仍然流行。?摇按,从文化学的视角看,龙的传说历史久远。相传在“感天而生”的上古时代,有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山海经》中亦载有“龙首而人面”、“人首蛇身”的诸神,其实皆为远古时中华民族的族徽图腾。这种“炎裔黄胄”之说一直延续至今。又,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在形成的过程中,各个氏族、部落原有着不同的图腾(鸟、马、鹿、牛、鱼等),最后拼合为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龙体现出各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大团结,它具有无限强大的生命力,变幻莫测、气象万千,上可腾云驾雾,下可遁地入海,无坚不摧,不可战胜,“龙”遂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以及无限创造力的象征;而中华大地也因此被称为“龙的土地”,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 ”
45、标识——犹言标志、徽号。
46、旌纛旗帜,从民族发展史的视角看,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落在长期的斗争中归于同化,融为一体(这一融合过程包含三个部族的血统与优异文化成分;三者已难分彼此),并最终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和睦共处的大格局,这一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精神的最初源头,正可追溯到黄帝部落。因此,将炎黄二帝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是在尊重客观存在的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在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所作出的正确评断。 ——
47、“大道”句——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古代的一种政治理想。
48、端赖——完全依赖。
49、瓣香——原为佛家语,指心意虔诚,如供佛之焚香。此借喻全国人民对共同的祖先——炎黄的无上敬仰。
50、“共众芳”句——语出屈原《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51、“信美”句——意谓这种仰怀祖德的美好感情将永存于天地之间。
52、以颂以祷——颂,歌颂;祷,祝祷。
53、“斯馨”句——意谓这种深厚的民族感情纯真无瑕,芳洁坚贞,将与这篇刻于石上的赋一样垂诸天壤,传之久远。
 
当前第1/1页 [首页] [上一页] [1][下一页] [尾页]